作者: 蔣 焰 閆俊霞
摘 要:隨著互聯網逐步走入人們的生活,網絡作為繼報紙、廣播、電視之后的“第四媒體”,打破了傳統媒體的時空界限,成為影響巨大的大眾傳媒和快捷高效的宣傳渠道,在新的輿論格局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它超越傳統個體記者的能力和局限,曝光社會的黑暗面;它通過行使自己的“大記者”職能,促進社會有機體健康、良好的運行。但是,網絡的“大記者”職能在行使過程中也摻雜著很多不足,還需要現實社會的引導、規范和掌控。
關鍵詞:“大記者”職能;執行過程;引導規范
信息技術迅速發展的今天,網絡這種有別于傳統媒介的新型媒體極大地改變了人們的生活。一方面,廣大網民可以通過互聯網積極的關注并參與社會事務,影響某些社會事件的解決進程。另一方面,這種新型媒體可以從更為廣闊的層面監督社會有機體,促進社會健康運行。
如今,網絡的“大記者”職能在社會生活中日益發揮重大作用。
一、網絡的“大記者”職能定義及其特點
所謂網絡的“大記者”職能,是指廣大網民以互聯網為載體,對國家事務廣泛充分地發表自己的意見,對社會公共權力行使者的行為進行監督,敏銳地發現社會中反常的、不符合道德和法律規范的事件,勇敢地批評揭露,進而掀起網絡輿論浪潮影響現實世界,最終促使問題得以解決的一種方式。
網絡的“大記者”職能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ㄒ唬┙衣缎
網絡作為第四媒體,較之傳統的個體記者更能從全方位對社會有機體和公權行使者進行監督,揭露陰暗面,促進社會有機體健康運行。
。ǘ┟舾行
作為新媒體時代的“大記者”,網絡對社會共同關注的事件都有一種敏感性,它對社會中的一些反常的、不符合道德和法律規范的事件能夠迅速的捕捉。但前提是公眾共同關注的焦點,抑或是涉及公共利益的事件。
。ㄈ┍O督性
很多新聞事件由于網民的積極參與和熱烈討論,引起了傳統媒體的追蹤報道和社會的廣泛關注,推動了事件的發展和問題的解決。如作為網絡監督標本的“周久耕事件”就是在網民的質疑以及網絡媒體的積極參與下得以解決的。
。ㄋ模┱x性
互聯網的開放性、即時性、互動性等特點,使其不同于傳統媒體。它為平民和普通草根階層表達自己的觀點提供了快速通道,F實中的一些涉及不公平、貪污腐敗、社會黑暗面的事件能夠在網絡上獲得一定的話語空間。這些事件一旦觸動對于民生艱難、社會不公、權利受損、權力腐敗等有著切身感受的網民的同感神經,就會掀起網絡輿論熱潮,進而促使傳統媒體和相關部門介入,最終塵埃落定。因此,網絡輿論監督具備正義性。
二、網絡“大記者”職能的執行過程
對于傳統個體記者而言,網絡 “大記者”職能的行使過程分以下三個階段:
。ㄒ唬┟翡J地“發現”新聞、捕捉焦點
盡管從理論角度來講,傳統媒體是公眾的代言人,但在現實運作中,由于受各種現實因素的制約,媒體的言論有時并不能如實地反映公眾的意見與呼聲。
于是,一些新聞盡管記者發現了,但或是牽涉到某些群體的利益,或是受地方保護勢力的影響,在新聞還沒有出爐前便因層層的“打招呼”胎死腹中。
網絡“大記者”由于其載體是網絡,并不限制使用者的身份,因此給普通受眾提供了一個發表輿論,暢所欲言的話語平臺,凡是會打字的人,只要有一臺聯網的電腦,就可以順利地發表自己的意見、看法。它對社會共同關注的事件都有一種超常的敏感性,就像鏈條一樣,有牽一發而動全身之效,F實生活中的很多新聞事件或者社會不公現象,往往是草根階層最先通過網絡進行曝光,才獲得廣泛關注的。
。ǘ坝赂摇钡亟衣妒聦、追逐真相
網絡的匿名功能使得網民在表達個人意見時不必有所顧忌、有所擔憂。普通民眾的觀點得以通過公共論壇(BBS)、新聞反饋板塊及聊天室等表達出來。于是一些社會不公、權利受損、權力腐敗以及不符合道德和法律規范的事件,一旦進入網民視域,便會激起網絡“大記者”的興趣,自動掀起一股網絡輿論熱潮 ,“勇敢”地揭露事實、追逐真相,直到問題解決。
云南的“躲貓貓”事件,當地警方離奇的解釋在網絡上掀起了軒然大波,“躲貓貓”迅速成為一網絡走紅流行語,引起了強烈的社會反響和網絡輿論聚焦。在強大的輿論壓力下,云南省委宣傳部發布公告,征集網民和社會各界人士代表組成調查委員會,主任、副主任均由網民代表擔任。由于網絡“大記者”的參與,真相很快就浮出水面,相關責任人員分別受到免職、撤職、記過和辭退等處分。[1]
。ㄈ┫破鹁W絡輿論監督熱潮、與現實社會互動
傳統媒體的報道通常是單向傳播,來自各方面的評論、反饋、辯解及信息不能及時溝通交流。而網絡最為鮮明的特征是互動性強,它將傳統媒體與受眾的傳播關系轉變為雙向或多向互動的傳播關系。開放、自由的網絡平臺可以使人們在同一時間對同一問題大膽地發表看法,做到人與人之間的實時相互交流。而且這種交流形式使來自五湖四海,有利于快速促成大范圍的輿論熱潮。因此,網絡輿論能以一種前所未有的陣勢在自己構筑的公共話語平臺上發出強有力的聲音,并化身為一種可以看得見的力量改變現實社會。
杭州“飆車案”中,由于杭州市公安局交通管理局向媒體通報“當時肇事車的車速為70碼”,引起了廣大網民的強烈不滿,網絡質疑輿論一波又一波的襲來,大家在網絡上相互交換意見和想法,制造了強大的輿論監督壓力,迫使杭州市公安局對“飆車案”不得不重新測速,真相終于大白。
三、網絡“大記者”職能的不足之處
。ㄒ唬┨摷傩畔⒂绊懢W絡“大記者”職能的效力
作為一種信息交流平臺,互聯網為民眾提供了一個個相互交流、自由發表個人觀點的虛擬社區,因共同的興趣愛好、信息關注點等,各地的民眾匯集到一起,通過共同交流觀點,能夠在短時間內形成強大輿論關注。然而,由于目前對網絡信息發布的控制還不完善,網絡的開放性也就帶來了它的一個負面結果,即虛假信息的泛濫。它妨礙人們獲得真實信息,導致人們形成與現實不相符合的認知,嚴重的還會使人們產生思想上的混亂和極端的行為。
。ǘ┚W絡“大記者”職能的不當行使會侵犯公眾隱私
網絡“大記者”在熱情、勇敢地追逐真相的同時,也容易走向極端,侵犯公眾的隱私權。如“人肉搜索”從某種程度上講也是一種“網絡暴力”。網民進行“人肉搜索”的目的并不只是為了獲取當事人的有關信息,而是要通過搜索、揭露當事人的真實信息,來采取進一步的行動,借以表達某種意見、態度和情緒。但是,它一旦超過合理的范圍,就會形成暴力漩渦,無情踐踏當事人的隱私。[2]
。ㄈ┚W絡“大記者”職能引發的不良輿論導向,混淆網民視聽,污染網絡環境
網上存在不少發泄情緒的偏激言論,甚至還有進行謾罵和人身攻擊的帖子。如果網絡“大記者”職能在執行過程中,某些意見領袖偏激或者極端的情緒化觀點占了上風,無主見的群體成員的情緒就會受到影響,被偏激的觀點所感染,可能會引發不良的輿論導向,形成非正常的網絡輿論暴力。
涉及到個體利益的不良網絡輿論導向對當事人會造成致命的、不可挽回的傷害。如果“媒體事件”是被制造的虛假事件,那就會使當事人成為受害者,而被毀掉的名譽是再難以恢復如初的。如2007年“史上最毒后媽”成為一個社會反響極大的網絡事件,讓人們記憶猶新。該事件發生后,由網友“集體迷失”般的口誅筆伐、道德征討,到確定為假新聞后的塵埃落定、鴉雀無聲,給當事人造成巨大的心靈創傷。[3]
涉及到公共利益的不良網絡輿論導向可能被某些別有用心的人操控,使信息向不良趨勢發展,混淆網民視聽、污染網絡環境。這不僅損害網絡媒體的公信度,而且一旦被網民采信,也會給社會造成極大危害。
四、正確行使網絡的“大記者“職能
綜上所述,網絡的“大記者”職能是一把雙刃劍,它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社會民主政治建設,也帶來了一些不良的社會影響,諸如網絡暴力、人肉搜索、隱私踐踏,匿名誹謗等等,如若任其肆意滋長,將給社會、生活帶來嚴重隱患。因此,網絡“大記者”職能的行駛離不開現實社會的引導、規范和掌控。
正當發揮網絡的“大記者”職能,需要積極健康的輿論引導。網絡媒體人和各大新聞網站需責無旁貸地承擔起輿論導向的重要任務,肩負“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的光榮使命。對一些疑難新型社會性案件,在一定場合也可以主動引進專家學者的意見。[4]
另外,政府作為社會管理者,雖然無法像傳統媒體那樣充當網絡媒體的“把關人”,但也可以通過建立相關的制度,加強對網絡媒體的監督和管理。大力開展網絡素質教育,幫助網民建立正確的網絡價值觀,提高他們的理性分析,使其能夠分辨是非,讓錯誤的網絡輿論消失在萌芽狀態。通過以上努力,我們堅信網絡媒體在新媒體時代將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洞悉世情、體察民意、傳達民聲的“大記者”。
。ㄊY 焰1,閆俊霞2: 1.重慶榮昌電視臺,重慶 402460;2.西南大學 新聞傳媒學院,重慶 400715)
參考文獻:
[1] 劉祥平.從“躲貓貓”事件談對網絡輿論的引導[J].新聞知識,2009(5).
[2] 鄒軍.作為網絡輿論的“人肉搜索”及其規制[J].中國地質大學學報(社科版),2009(5).
[3] 艾丹,姚啟慧.網絡輿論監督的運用[J].新聞前哨,2009(6).
[4] 陳力丹.輿論學——輿論導向研究[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9.
(編輯:鑫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