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的中小學語文教材建設大致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由全國通用教材到一綱多本教材多樣化,再到統編統用教材。70年走過了不斷探索改革的發展道路,積累了豐富經驗,譜寫了歷史篇章。
碩果累累:全國通用小學語文教材
自新中國成立至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我國的中小學教材由國家規劃或委托統一編寫,基本上統一使用由人民教育出版社編寫的教材。嚴格意義上說,全國通用的小學語文教材共有7套。
第一套是新中國成立初期改編老解放區的《初級小學國語課本》《高級小學國語課本》。雖然是過渡性教材,但全國中小學逐步走向一個“教學計劃”、一套“教學大綱”和一套“教科書”,邁入了“一綱一本”的時代。
第二套是五年一貫制《小學課本語文》。這套教材的主要特點是教材內容豐富,重視思想教育內容安排的系統性;編排形式多樣,重視聽、說、讀、寫訓練,體現科學性與啟發性。1953年小學五年一貫制教材被暫緩推行,實行“四二制”,只編寫出版了前三冊。
第三套是“四二制”《初級小學語文課本》《高級小學語文課本》。初級小學課本閱讀、漢語不分編,一、二年級以識字為重點,三、四年級增加了常識課文。高級小學課本閱讀課和漢語課分編,閱讀課本以文學作品為主,漢語課本單獨編寫了《語文練習》。1956年小學語文教材進入實質性改革階段,《初級小學語文課本》1955年秋季試教試用,歷時十年多!陡呒壭W語文課本》1957年秋季使用,歷時8年多。這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編寫的第一套完整的小學語文教材。
第四套是《十年制學校小學語文(試用本)》。1960年下半年開始,根據“適當縮短學制,適當提高程度,適當控制學時,適當增加勞動”的指示精神,全日制中小學的年限縮短為10年。這套教材的主要特點有:采用集中識字法編寫識字教材,繼承“先識字,后讀書”的傳統語文教育經驗;貫徹多讀多寫原則;選材內容以培養小革命家為目標;重視擴大學生的知識領域。
第五套是《十二年制學校小學語文課本》。這套教材是根據1963年頒布的小學暫行工作條例和教學大綱的要求編寫的,其顯著特色是“以培養學生的讀寫能力的順序為主線”,重視基礎知識傳授和基本技能訓練,注重知識的系統性,體現語文學科的工具屬性。由于“文化大革命”爆發,只出版了6冊。
第六套是依據1978年頒布的大綱(試行草案)編寫的《全日制十年制學校小學語文課本(試用本)》?偟闹笇枷胧钦_地反映思想政治教育和語文知識教學的辯證關系,使學生扎扎實實地學好語文。教材將課文分成講讀、閱讀、獨立閱讀課文,逐步提高獨立閱讀能力。編排的讀寫例話、習作例文,由具體到抽象提高讀寫能力。每個單元之后“基礎訓練”的安排,突出加強字、詞、句的訓練和聽說讀寫的綜合訓練,發展語言運用能力。
第七套是《五年制小學課本語文》《六年制小學課本(試用本)語文》。這兩套教材總結了十年制小學語文教材的經驗,并進行適當的調整和改進。從選材內容上,消除了“緊跟形勢”的痕跡;從編排體例上,教學內容安排更加科學,識字教材、各種類型的課文和基礎訓練、讀寫訓練點,都更加符合小學生學習語文的規律;從裝幀設計上,更加科學美觀;從教材配套上,出版了一系列輔助教學的材料?梢哉f,這兩套教材為教師更好地進行語文教學、為學生更有效地學習語文,提供了較好的基礎。
精彩紛呈:一綱多本,教材多樣化
這一時期從1986年到2016年,主要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教材走向“審定制”。1986年4月,國家教委批準成立全國中小學教材審定委員會,負責教材的初審和審定工作,從此,中小學教材的編寫、出版正式進入“一綱多本”、教材“審定制”時代。根據1988年國家教委對中小學教材編寫的規劃,1989年開始,有“八套半”教材依據新頒布的教學大綱著手編寫。人民教育出版社編寫的五年制、六年制兩套小學語文教材,在編寫指導思想、編寫理念和體系結構等方面保持一致。主要特點有:一是重視教材的思想性,新選了一批時代氣息強、體現愛國主義教育和貼近學生思想、生活實際的文章;二是實現語文基本功訓練的整體優化,將聽、說、讀、寫各項語文基本功訓練及觀察、思維、想象能力的培養融為一體,最大限度地發揮語文學科綜合訓練的整體效益。這兩套教材是人教版第八套小學語文教材,雖然作為全國通用教材畫上了句號,但仍然是實質上的全國通用教材。
第二階段:普及九年義務教育,推進素質教育。1992年國家教委頒布《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小學語文教學大綱(試用)》,人民教育出版社開始在《九年義務教育五年制、六年制小學教科書語文》的基礎上修訂、改編兩個學制的試用本教材。原教材的特點之一是“體現時代精神,重視教材的思想性”,試用本在此基礎上增選了對學生進行革命傳統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的課文;降低難度,放緩坡度,增加彈性;注意體現訓練過程,繼續加強學習能力的培養;與教材配套的品種更加齊全,實現了以教科書為基礎的教材系列化。2000年教育部頒布《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小學語文教學大綱(試用修訂版)》,并要求各出版單位組織力量根據調整后的教學大綱精神,對小學語文教材進行全面修訂。修訂后的教材克服了教材中的繁、難、偏、舊問題,增加了富有時代氣息的課文,力求貫徹深化課程改革思想,全面推進素質教育。
第三階段:人文觀引領下課程標準小學語文實驗教材。2001年6月,教育部印發了《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按照教育部的統一部署,人教版、北師大版和蘇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小學語文實驗教材率先進入38個國家級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驗區,供小學一年級新生使用。此后,語文S版、西師版等9個版本的小學語文實驗教材也陸續使用。各套教材綜合起來有以下一些特點:一是教材內容能夠與時俱進,有時代性;二是注重探究發現,注重對學生語文綜合實踐能力的培養,鼓勵探究發現;三是重視弘揚傳統文化,凸現人文內涵;四是地方特色鮮明。20世紀末的語文教育大討論和建構主義課程觀,對各套小學語文教材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人文主題組織單元內容,沒有突破文選型教材的編排模式。特別是在選文方面,單元課文主旨難以充分闡釋所屬的人文主題。教材地方特色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這也使得一些地方教材很少在其他地區使用。
新的征程:統編教材義務教育全覆蓋
從2012年3月開始,根據中共中央關于加強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語文、歷史三科教材建設的要求,教育部組織專家編寫義務教育三科教材。2016年9月秋季學期,三科統編教材在起始年級投入使用。從2019年秋季開始,全國所有地方的小學語文教材全部一次性更換為統編教材。統編語文教材突出了德育為魂、能力為重、基礎為先、創新為上的編寫理念,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一是以馬克思主義全面發展理論為指導,將黨的十九大報告精神融于教科書中;二是創新教材編排體系,改變傳統的完全以閱讀為中心的教材編排體系,科學地安排語文策略與能力序列,在重視培養閱讀理解能力的同時,加大語言表達,特別是書面表達在教材內容中的比重;三是采用雙線按單元組織課程內容,即以寬泛的人文主題將單元課文組織在一起,將語文訓練的基本要素作為主線、明線,分成若干個知識或能力訓練點,由易及難地分布在各個單元;四是增強語文學科內容的系統化設計,合理安排總體內容,將選文、活動、知識等有機結合,用少量的課文示范,讓學生學會閱讀,對閱讀產生興趣。
總結回顧:把好育人導向,守正創新
總結回顧小學語文課程及教材的發展歷程,給我們四方面的啟示。
其一,國家政策的支持是語文教材建設穩定發展的根本保證。全面貫徹執行黨的教育方針,為提高國民素質打下良好的文化和精神基礎,是語文教材編寫的根本目標和基本方向。新時代語文教材統一編寫、統一審查、統一使用,確保了國家意志在教材中體現、落實。70年的中小學課程教材建設發展實踐表明,國家制定正確的方針、政策,保證了課程教材政策的穩定性和方向性,是教材建設能夠順利進行的前提,是中小學教學秩序能夠有序開展的保障。新中國成立后相當長的時期內,我國中小學教材實行全國通用,是與當時的社會經濟、文化發展水平相適應的,是歷史的必然,起到了維護國家穩定、民族團結的重要作用。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我國開始實行中小學教材“一綱多本”,是改革開放后教育改革的客觀需要,也是教育改革成果的體現。教材審定制、教材多樣化,是國家教材管理制度的一大進步。新時代語文教材的“統一編寫、統一審查、統一使用”,是事關國家未來的基礎工程,是教材體現國家意志、發揮育人功能、彰顯價值引領、服務國家發展戰略的客觀需要。
其二,語文學科性質、任務和培養目標決定著教材編寫方向,左右著語文教材建設,影響著語文教育教學改革。加強語文教材建設,關鍵是精選教育教學內容,解決好教師教什么、怎么教、為什么教,學生學什么、怎么學、為什么學的問題,這是語文教材建設的核心問題,也是語文教學改革的核心問題。依據課程計劃、教學大綱的規定,語文學科的性質、任務和培養目標作為一套新教材編寫指導思想和編寫原則,是語文教材編寫首先必須明確的問題。一要面向全體學生,保證基本的教育質量,教材內容的選擇與確定要充分體現教學目標,具有基礎性、實用性和可操作性;二要符合年段目標和要求,難易程度適中,滿足不同地區學生的需要,使教材的統一性、彈性和適應性在一定程度上結合起來;三要精心選編課文,選文符合“文質兼美”標準,實現語言文字訓練價值,真正起到“典范”的作用;四要處理好傳授知識和培養能力兩者相互依存和相互促進的關系,著眼于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培養和思維發展。
其三,教材編寫必須建立在科學研究的基礎上。這是提高語文教材編寫水平和教材質量的保證和前提。語文教材的編寫要逐步走向科學化,“繼承發展,守正創新”是語文教材建設的基本要求與發展途徑。一套高質量的語文教材要適應我國社會、經濟、文化發展和時代需要,適應學生身心發展要求,同時也要適應教師的知識和能力水平。高質量的教材建設要加強理論研究,要重視對教材的政治方向性、體系結構合理性、教材的前瞻性與現代化進行研究。
其四,要建立專業的高水平的編寫隊伍,確保教材建設的權威性和嚴肅性。新中國教材建設的歷史經驗表明,建立專門從事語文教材研究編寫隊伍,對提高教材質量,保證教材建設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語文教材建設應形成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隊伍。中小學語文教材具有穩定性,又有發展性特點。教材建設需要隨著國家政策、社會經濟發展和知識更新的變化,及時對相關內容作出調整。教材建設隊伍既有開放性、包容性,應不斷吸收不同領域的專家和優秀教師參與,不斷總結經驗與教訓,擔負起國家統編教材建設的重任。
(作者 陳先云 系人民教育出版社編審、統編小學語文教材執行主編)
(編輯:鑫果)